
京中网讯(湖北日报)(通讯员 方艾旭波)金秋时节,行走在浠水县西马镇的乡村田野,看到工业基地生机勃勃,城镇道路干净宽敞,文化广场欢声笑语,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。
这片令人兴奋的土地的美丽蜕变,源于西马镇坚持党的建设,打造坚强的组织力量,凝聚合作人力资源,培育特色产业,为当地振兴不断注入力量。
筑牢堡垒,筑牢基础。
塞坝镇始终认为,建设和加强基层党组织是区域振兴的关键,着力打造引领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。
在杨恰村,新装修的党员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群众的新基地。除了舒适的杂物间和党员活动室外,还有乡村振兴讲座和农民书店。该中心投入使用后,已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20余件,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党员之家、群众之家”。
针对部分村级党组织薄弱、散乱的问题,西马镇实施“顶级鹅培育”工程,选派8名海归致富专家、大学生参加村“两委”班子。同时,建立“1+1”支持引导机制,由市委委员结对工作,指导新任本地管理人员快速提升工作业绩。
秀马市委开展“基层年轻干部”活动,从市政府选拔有才干的年轻干部,服务基层加强村支部队伍建设。比如,短短6个月时间,万当铺村发生了重大变化:新建道路2.3公里,改造水塘4个,培育了农村数字通信专业合作社,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,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。
汇聚人才、汇聚智慧、激发本土人才
区域振兴的关键是人才。西马镇创新实施“本土人才振兴计划”,建立了包括126名种植专家、能工巧匠、青年企业家在内的本土人才库,并为其提供保密培训和精准支持。
小金山村的年轻人周卫华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,辞去高薪工作,回到家乡积极投资农业产业发展。目前h该农场拥有周边农户地块30余块,年产值超过200万元。
青马镇还注重发挥退党员的“支持引导”作用。在七阳村,党员夏双全(51岁)作为村环境卫生干事,带头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。他创新的“党员分包、农民分包”的卫生清洁方案在全市推广,让小镇面貌焕然一新。
为进一步拓宽招工渠道,我们在曼当铺村建设了全州首个“海归乡村振兴示范村”。灵活吸纳农业、规划、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12名,提供技术指导30余次,解决产业发展难题20余个,为区域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。
产业融合、房地产开发提质增效。
区域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。塞马市依托丰富资源,积极发展“一村一品”,推动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合发展,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。
走进十里冲村,空气中弥漫着百合花香,村民们显得忙碌起来。收成。村合作社负责人估计,百合每亩产值可达1.2万元,是传统农作物的5倍多。随着百合产业的发展,村组年收入增加15万元,农户人均收入增加8000元。
龙凤山村一直立足于“龙凤山道茶”的品牌优势和“晚清张凯故里道台”的文化底蕴。项目资金已整合建设新型茶叶生产车间、张开文化园、休闲垂钓基地、农业开发等,形成“茶叶采摘+休闲+体验”的产业链。去年,该村吸引游客1.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80万元以上。
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,西马镇围绕“西马米粉”、“西马豆油”品牌特色和鄂东最大乡村购物中心“果多多”超市销售优势,优化产业布局,整合项目资金,引进企业,建设集农副产品加工、配送物流、直播电商为一体的河东农副产品加工园区。农村,农民负责种优质粮,作坊负责“伪装”,工业园区专门负责“ACC”“以市场为导向”,开创了富国兴业的产业新格局。
去年,“电商销售+社区集体采购”的销售额达到1.5亿元。今年,产业园与兴盛优先平台合作,将洗马的味道24小时直接带到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的餐桌上。
集团内善治、公众参与创造新趋势
有效治理是区域振兴的基础。西马镇正以光高村为试点,积极探索群体治理新路径,推动治理重心下移,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构建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治理新格局。
广饶村创新推出“院务会”制度。审议小组由高级党员、村代表和市里的人才组成。会议是他定期深入村民家中讨论环境整治、养护、道路、邻里纠纷等问题,打造“小问题不出后院、大问题不出村组”的治理模式。今年以来,该村共收集提案40余件,通过会议解决实际问题20余件。
村里还实行“积分制度”,对村民参与环境卫生、公益项目、文明选举等活动进行量化并奖励积分,积分可在村里的艾超市兑换生活必需品。村民刘大姐说:“现在大家都竞相打扫屋前屋后,参与集体劳动,村里的环境变好了,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了。”
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,光格拉o 村实现了“被动管理”向“主动治理”的转变。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,营造了“一切尽在掌握、人人参与”的良好环境。这一模式已在塞坝镇多个村推广,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。
西马市委书记郭晓峰表示,下一步,要继续加强党的建设领导,深化“养鹅”和“产业升级”工程,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,做强西马市农业、美化乡村、富农。